WFU

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疫外的告別-再見娜娜



娜娜是我護理生涯重要的一顆蘋果,像砸中牛頓那顆一樣重要。

她個頭小小的,稍微駝背喜歡穿碎花洋裝,梳著包包頭,她的一生在我曾經經營過的據點出現了半年,在新開的空間裡,只有我一個護理師以及幾個不知道為什麼被吸引而來的志工,約定在週二三四的下午由我陪伴大家兩個小時。

那是我第一次將所有關於生活保健、護理、長者、失智症預防、糖尿病、口腔護理、常見傳染病預防、甚至是預立醫療決定等等課題做成一個系列課程,總時數72個小時。那是我理想中,如果是我的阿嬤或我身邊重要的長輩,我都希望他有機會預習與複習的課題。


雨中的千歲學堂

第一次這種長時數的課程的就從中秋節上到聖誕節,學員的組成很多元也很一致,多元的是身份有老師退休、公務員退休、油漆組頭、印尼華僑、退休的補習班老闆等等;一致的是年齡,他們加起來的年紀超過了一千歲。

中間經歷了數次午後雷陣雨與寒流,我也忙到從沒時間事前電話提醒長者上課,但他們從沒有遺棄我,每次看著他們撐傘從雨中走來,我總提醒自己不要辜負了他們對這堂課的喜愛與期待。只能用200%的努力教學回報。

這些長者教會我,如何經營一間有人情味有專的熟齡教室,我試著在課程中把安寧照護用影片、書籍、紀錄本等等媒材教學,把促進大腦活動、記憶力注意力、以及讓手指靈活的課程目標變成棒棒糖髮飾製作課程,用作品完成度與口語或文字的方式驗收他們的成效。

這堂課,後來他們都及格畢業了,剩我年年還在重修。


娜娜與她的慢半拍

雖然我曾經走過社區照護許多年,也看過許多不一樣的長者,但娜娜就像擁有特殊香氣的蘋果,用生命教我認識社區裡有一群新住民正在老化,需要不一樣的教學與練習。

怎麼說呢?原來娜娜是印尼華僑,40歲才來到台灣,雖然說在台灣已超過40年的她,說起中文已經沒有腔調了,但對談的人說話若太快或參雜台語,她就會露出淺淺的微笑答非所問(因為聽不懂...)

而我曾經在課程之初,將反應總是慢半拍的她誤認為認知障礙患者,直到另一個印尼籍的外籍看護工姐妹出現後,我驚覺他們怎麼對答如流時,我才為自己的糊塗捏了冷汗。

她不是認知障礙,是我用國台語交雜的教學進程太快,忘了等她。後來我索性直接大幅修改教學方式後,減少老師的口語講授,用其他的方式促進學習,這時候娜娜的提問變多了。


還給長者主權的教室

回想起來,不只娜娜,整個課堂開始熱鬧起來,把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員,增加Youtube影片教學(語速可以調慢變成0.75倍,音量可以無限大,還可以加上中文字幕等等,兼顧了重聽者的需求)、放大到A3大小的彩色圖片、好拿輕輕畫就寫得出字的小白板與粗黑筆、4個人一桌的分組討論等等。

我們在認識吞嚥障礙的課堂中融入了咖哩飯與韓式飯手卷,當時娜娜她的眼神更亮了,同組的印尼看護工妹妹做了印尼千層糕(我後來才知道這就是貴族千層蛋糕),那些不一樣的印尼菜色也包含了她擅長的印尼炸豆子,一顆一顆都是她的鄉愁。


步道上我們道別

最後一堂課那天我與長者寫了安寧照顧基金會提供的練習本、看了我的好朋友朱為民醫師一直努力宣導的預立醫療決定影片,那天外頭很晴朗,寫完練習本之後。我鼓起勇氣邀長者到鄰近的步道走一走。那是他們天天會路過的步道,但是他們卻從沒機會慢慢地與這麼多的同學一起走。風好涼,太陽有點大,不過這群千歲學員實在很興奮,吵得要命。

那天娜娜揮揮手說再見的樣子,我只記得那頂淑女帽上的蝴蝶結像是會飛。


唯一一張中文獎狀

課程一路從夏天走到冬天,過完溫馨的聖誕節,娜娜與這群千歲同學一起領了人生中第一張上頭印著燙金花邊的中文獎狀。我們還約定,下個年度還要一起上課。

那也是我第一次實現,把長者從教室帶往外頭的環境,坦白說,剛開始我好害怕。怕他們跌倒、怕摔傷、怕曬太陽中暑,就像帶著孩子出門一樣焦慮,但是我沒認知到,這是他們的主場,我實在不用過分憂心。我還想著,下個年度啊,娜娜這麼好吃的印尼炸豆子課,要多串到幾場課堂,讓她好好展現身手。

我實在沒料到,會有全世界都出不了門的狀況。


2020的疫外插曲


不料,2020年初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的疫情來了,所有的長者空間全部都要停課,我們來不及發出開學通知,老天爺就先給娜娜一張突如其來的診斷通知,上頭載明了末期胃癌,她打了電話給我,說著說著我們在電話兩頭都沒了聲音。

我到了家中看她,我知道她很愛美,最後一段時光,她依舊穿著白色的蕾絲花邊罩衫,香香的,梳著小髮髻,看著我帶來的百香果,微微笑了。桌上放著醫院帶回來的居家護理說明書,寫得清清楚楚四個字「安寧療護」娜娜從一診斷就告訴孩子,她想回家請讓她選擇安寧療護。

我也許是第一個知道娜娜的祕密,當時當我們上課時,我看見了她歪歪扭扭的中文字寫了她的心意:

「最後一刻都要做自己的主人,身上不要有管子,真的吃不下時,帶我回家。」



告別式那一天

時間快轉到告別式的那一天,全場都戴著白口罩,聽著旁邊的朋友低低的說,還好最後是在家還能看到人,不然怎麼說再見呢?

娜娜真的回家了,有最喜愛的玫瑰念珠陪著她,我們握著她的手,輕輕地說了再見。

她唇上有淡淡的口紅,在天主堂的彌撒詩歌中,我想起為民那本書中寫的,「因為事前做好了選擇,所以到時候我們會擁有更多時間說謝謝、說對不起、說愛、說再見」

告別的這一刻,我想起的是娜娜在微風中的笑容,與課堂中那些歪歪斜斜的中文字,還有那一道非常好吃的印尼辣炒雞,妳那特殊的手法,讓我想了半天,才突然想通應該是在裏頭加了蘋果丁。

等我吧,日後天上相聚回味了!謝謝娜娜,我們相見總有一天。


後記:

這篇文章鎖了一年,在看了許多隔著手機螢幕椎心的告別後。我對於當時鎖住這篇文章的心情釋懷了,人生總是會有一些遺憾,可是我們試著寫下來,總有人會代替你記得那些你深愛的與你來不及的。

這篇獻給讀文章的你,還有那些我們心愛的。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疫情之外 埋首調查的那些無聲偵探

 




疫調量能有限,撐住的都是第一線的肝

我是一位護理師,曾經在第一線從事疫情調查工作數年,直到今日它依舊是我今生最熱愛的工作,最近有許多人討論調查的速度,寫下這篇文章想讓讀者更瞭解這個工作的面貌。

同時也讓更多人看完之後在這個時刻,能夠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協助讓疫情調查更快接近真相。


人性與生物學證據賽跑

在目前的追蹤指引中提到,疫情調查人員在收到疫情調查通報單後,要立即在24小時內連絡上個案,問出紀錄完整的疫情調查初報單。在這個情境中雖然個案符合通報定義,但實驗室裡可能還來不及檢出病人的檢驗報告。

你可能覺得很奇怪,還沒有確定生病,為什麼要做疫情調查?這是為了要爭取在最快的速度中截斷所有的傳播鏈,其中的對賭的是個案在面對可能感染這種巨大壓力的恐懼與人性,與實驗室機台醫檢師檢驗出的生物學證據(例如分子生物學核酸檢測)收集的速度。


檢體送驗經過層層關卡

病人到了醫院,從臨床醫師研判可能染疫後,通常會由感染管制師接手通報與電話聯繫等行政流程,一般來說從接到通報單到安排人員採檢,到檢體經過三層打包交由運送到收回昆陽實驗室,排入流程上機台直到做完檢驗發出報告,前前後後至少要經過15-25個關卡

這時候的病人,在醫院中已經以最快的速度送進隔離病房或轉送其他專責醫院時,通常身上會沒有手機,病房內也因為醫院配置不同,可能沒有對外的電話。

面對大家都穿著隔離衣把他推進病人時,躺在床上的病人除了身體不適以外,心中也是非常不安的。

疫情調查人員非專任

大家可能不知道有些疫情調查人員不是專任,不僅要管新冠肺炎疾病以外,只要是法定傳染病(https://www.cdc.gov.tw/Disease/Index)提到的,或是腸病毒、校園不明原因腹瀉的狀態通通都要管理與爭取時間調查,沒有所謂的下班時間。

除了台北市衛生局特聘約聘的企劃師,是以派駐在各個健康服務中心來承辦疫調任務以外,部分縣市的疫情調查人員會由衛生所中的公衛護理師兼任。換言之這些護理師除了日常的健康促進與照護工作以外,還需要待命因應這些疫情通報。


一場不能掉棒的大隊接力

因為檢體報告出爐時間與各醫院行政流程不一的關係,大量的通報單可能會在上午11點多或是下午4-5點間接到,緊接著就是疫調人員不停的多工忙碌,直到初報單送出,喘一口氣,開始安排接觸者採檢,此時多半已經晚上八九點以後。

疫調後面都至少橫跨5-6個單位,累積近20個成員從各面向合作的成果,中間只要有一棒接不上,疫調距離真相時間就會往後。你可能會說,只是管理這個病,個案數應該很少吧!

其實急性傳染病不只有COVID-19而已,像是登革熱、肺結核、百日咳也都是需要疫調的,影響的程度與範圍也很大,遇到突發的疫情,疫調人員也可能遇上忙到回不了家,只能睡在辦公室等待的窘境。


疫調為什麼會與實情有出入

有幾個關鍵的原因

(1) 根本問不到本人:

還記得我們提到病人被推進隔離房時,身上可能沒有手機或是裏頭沒有電話嗎?疫調人員更慘的窘境是電話的那一頭說「不好意思,病人已病危已插管」此時資料只能向家屬詢問、或是緊急詢問醫院裡的感染控制師,才能知道入院之後的經過。

(2) 回憶時時序紊亂:

你還記得上個禮拜的今天你去了哪裡嗎?上上禮拜的中餐在哪吃還記得嗎?疫情調查要回顧14天日常起居,換成是我們如果沒有適當的提醒,應該想不起來過去14天發生的事情...

又或者當個案確診已是重症患者、或發燒昏昏沈沈,在沒有家人陪同疫調的狀況下,可能就會提供錯誤的疫情資訊。

這個地方最困難的是,疫調人員要運用會談技巧與適當的工具,來協助個案回憶自己去過的地方,同時也要很強的交叉比對能力跟第六感去判斷這個足跡是否合理。

例如:病人說他上週六去吃喜酒,但疫調人員同步翻了農民曆,發現當天日子註記不適合嫁娶,就要主動溫和的提醒個案,是不是再想一想地點或時間是否合理。

或是個案告訴疫調人員他去了某個地方,但疫調人員用GOOGLE地圖發現他的營業時間不吻合,這時候也要及時回饋給個案,讓他再回想一下真實的生活作息。

上述兩個小技巧就是筆者的前輩傳授給我的,這些經驗豐富的疫調人員在初期調查時,找出不合理的地方重新向個案驗證,是國家非常珍貴的流病調查人才資產!

(3)病人或家屬否認生病

剛剛有說,情境對於個案是非常緊張與不安地,你要跟素昧平生的疫調人員交代過去14天的行蹤,許多問題又非常地私密(調查必須),有些人會語帶保留直到看到檢驗結果陽性才肯吐實。

我很佩服獅子阿伯至少願意說出他去茶藝館,救了很多人。或是有可能個案在疫調的當下已經過世,家屬能一邊辦喪事一邊冷靜的回答問題嗎?答案顯而易見,於是疫調距離真實情境就會更艱難遙遠。

(4)疫調人員需一心多用

疫調是一個需要運用同理心與會談技巧的攻防戰,個案可能會迫於無奈,想藏著某些行蹤或真的忘記這段行動,疫調人員要剛柔並濟,讓個案願意信任與好好地提供真相。

就像時中部長說的,社會不要獵巫,多發揮同理心,會談過程中留下路與台階讓個案走,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艱辛卻受用一生的訓練

疫調時,其實會一直被夾殺的是疫情調查人員,因為同一個時刻會有很多人追著他要資料,例如衛生局啊、家屬、相關人員、醫院感控、檢體運送大哥、消毒班總招啊等等的,會繞著他跑。用任何方式想連絡上疫調人員。

筆者過往最難忘的是,曾有一次進行非常罕見傳染病的疫情調查,當我還在跟個案對談時,無論從桌面上Line、防疫手機電話、私人手機、辦公室桌機、傳真機、廣播通通都響著,等我回報案情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問出來的案情很重要,但事隔多年,我現在想起來還真的是苦笑。

但因為這樣,經過了幾年磨練下來也讓疫調人員通常有了多工緩衝的能力與良好的溝通能力。


在疫情升溫的當下,還請大家多多鼓勵與支持現在可能還在辦公室的疫調尖兵們。

依照每天記者會公佈的速度,我猜這群幕後的偵探,應該都沒有時間吃飯與休息。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解答了你對於疫情調查的疑惑,也請歡迎轉貼,讓更多人認識這些無聲的偵探喔!



2019年9月7日 星期六

爸媽出院了怎麼辦,該請外勞嗎?讓居家照顧服務員與護理師,成為你照顧的好夥伴吧!



敏惠站在醫院的批價櫃檯前,左手大包小包的提著尿布、棉被與枕頭,用右邊肩膀夾著行動電話一手還趕緊掏錢包準備結帳,快過中秋節了,醫師一說可以出院回家,她連忙打給哥哥準備來接媽媽。

瑣碎的照顧煩惱


電話那頭的聲音卻傳來:「公司今天國外顧客要來,我不能請假,你先叫計程車吧!」敏惠想著終於要回家了,她與哥哥終於不用輪流睡在醫院裡了。走著走著就往大門走,母親喊了喊敏惠,她才連忙回頭,差點就忘了要推坐在輪椅上的母親。

計程車花了一些時間在老家的巷弄繞來繞去,紅色的大門加上外面的玉蘭花樹很好認,費了一番功夫母親終於進了家門,一進到家中她的眉頭鬆開了,露出了微笑。相較於母親的放鬆,敏惠則是拿著鍋鏟料理媽媽的午餐,開始繃緊神經想著自己的待辦事項。

「看來是要買個什麼東西來靠著門檻,不然真的有個檻真的不好推」、「媽一直撐著洗手台才起的來,我看浴室要有個扶手,不然壓壞了怎麼辦」、「明天中餐呢!不知道一個便當能不能外送」、「媽要復健,誰送小茜上鋼琴課」、「下個禮拜要回診,哥也不能載,再請假可能要被罵...」

敏惠千頭萬緒越想越心煩,辦公室的假已經快請光了,同事建議敏惠乾脆請外勞吧!可是算一算請外勞也是要等一段時間才有人來,而且家裡得清出一個房間給外勞住,一個月飲食費用加一加還要快3萬塊,一年就要40萬實在吃不消,現在只能先自己照顧撐一天是一天了。

照顧幫手與曙光


隨著回娘家陪陳媽媽的時間多了,敏惠也發現家附近好多鄰居的房子空了,村裡長輩越來越少,空屋越來越多。住對面那位以前愛噴明星花露水的王媽,聽說前幾年得了失智症,王家大哥大姊都在國外,只剩下王爸照顧王媽,王爸都90歲了,怎麼照顧啊!

多看了幾天才發現,原來總有一位身穿咖啡色polo衫的大姊大包小包的出入王家,偶而也有綠色小廂型車來接他們出門,難道那位是外勞嗎?也不像啊!這天抓住機會了,那位大姊來門口牽機車,敏惠趕快問:「不好意思,我看你常常中午提大包小包來王家,請問你來作什麼?」

大姊擦了擦頭上的汗說:「我是居家服務員,來幫他們煮中餐跟買菜。」敏惠連忙再問:「我媽也剛出院,我每天趕著要回來買飯給他吃,她有糖尿病我也不知道可以吃些什麼,加上他又說外面便當太難吃,我要趕著接小孩中午放學也沒時間幫他煮,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是不是也可以請你來幫忙?」

大姊說:「我不能直接到你們家啦!如果你媽需要照顧的話,要先打1966評估你們可不可以申請,如果可以就會有專員到你們家訪問,確定可以申請長照服務的話,會有單位派人到你們家服務喔!」「長照很多種服務,陪同就醫、交通接送應該你都有機會用的到,你先問問看好了!」大姊匆匆的戴上安全帽發動機車丟下一句話:「你先打去問問看,我還要去下一家幫另一個爺爺洗澡,明天我還會再來。」


1966串聯醫療與照顧


敏惠用手機查了1966,原來這是長照資源專線。印象中出院時有拿過類似的廣告單,趕快拿出來看,上面密密麻麻不知道該從哪一些開始選擇。「我看還是直接打電話問問看吧!」手機一撥是一位先生接的,問了陳媽媽目前的狀況,要了身分證字號跟生日還有住址後排下周請人來家裡評估。終於評估完,已經是一個禮拜過了,有一位和鄰居家護理所的個管師打電話約定時間到家裡詢問敏惠家的需要。

個管師看了母親的狀況,以及政府核定的長照等級表(補助額度),給了敏惠一些建議:

周一到周五中午,請居服員大姊幫忙購物與備餐,多作一份算好份量用分隔便當裝好冷藏,晚上敏惠下班後,只要加熱就可以給母親當晚餐,而且居服員大姊還會分享快速備餐的方法,讓敏惠假日可以更省事的準備餐點,也減少外食機會讓糖尿病的母親血糖控制更好。

再來是敏惠最頭痛的無法請假陪媽媽回診的問題,竟然居家照顧服務也可以幫上忙,國台語都會通的居服員大姊,可以陪著陳媽媽到醫院幫忙聽醫師的提醒與注意事項,回來再轉告敏惠。如果交通時間抓得好,看完醫師趕快回家的話,全部費用加上政府補助不會超過300元。最重要的是,居服大姊語言互通可以陪陳媽媽聊天,一邊出門一邊也透透氣。


社區復能家庭復能


個管師評估後發現陳媽媽的血糖長期控制不好,幫忙連結了長照資源的復能服務,請居家護理師與營養師到家中指導糖尿病自我照護的重點,經過護理師評估後才發現,原來陳媽媽胰島素施打的部位沒有輪流更換,有些部位已經硬化吸收效果變差,抽取的劑量也因為視力模糊看不清楚,都是抓個大概。這就難怪陳媽媽時常因為高血糖或低血糖昏倒住院,原來魔鬼就藏在細節中,沒有進到家中評估,根本找不到問題出在哪裡啊!

陳媽媽最近也因為反覆住院覺得自己不中用而氣餒。所幸經過這次評估,還知道光是胰島素也已經有更新的筆型注射器,轉一轉就有準確的劑量可以注射,可以再下次回診的時候詢問醫師是否適合使用,護理師還提供了施打部位的洞洞尺,跟著打就不會重複位子造成肌肉組織硬化。

營養師評估則發現,陳媽媽因為想好好控制血糖別讓子女擔心,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吃,所以常常早餐只喝豆漿當一餐,中餐只敢吃菜不吃飯,難怪她總是吃不飽,越來越瘦,食欲也越來越不好。透過營養師指導的食物份量估算方式,讓敏惠與陳媽媽一起學習,搭配出最適合自己的健康食譜,再也不用擔心肚子餓或是血糖高了。

這就是長期照顧服務搭配健保醫療資源,透過復能照護的多團隊連結與合作,一起讓家庭更有照顧能量。


社區保健室就在你身邊


個管師每個月都會打電話追蹤陳媽媽的健康狀況,這天個管師提醒敏惠可以到他們家附近的社區保健室諮詢,那邊有免費的健康促進課程與各種才藝課程,平日有護理師駐點服務,有需要時可以直接去諮詢。
敏惠到了那邊發現,那是個看起來很溫馨像咖啡店的據點,外頭還有一個黃色的電話亭,跟護理師聊了一下才發現,原來電話亭是專門給家屬與病人使用的,如果心裡有些心事,不方便告訴其他人時,可以自己到電話亭裡說一說,或是裡面也有一本筆記本,可以不具名的寫下自己的問題,會有其他看見的人可以一起試著寫下解決方法。

參觀完環境後,回到大廳,看見陳媽媽已經吃起保健室裡特製的飲品,正要叫媽媽別吃了,護理師比了手勢阻止敏惠,同時也說明這是針對不能吃太甜的人設計的減糖甜點,用可愛的笑臉玻璃杯裝著,一口一口的把元氣跟快樂吃進肚子裡。

看著媽媽的笑容,她也不自覺笑了,出院後住家附近就有社區保健室真好呢!

至於那座黃色電話亭,她一定要找機會再來一次,她想好了,也許這通電話就打給很久不見的初戀情人吧!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那些你知道也有機會做到的「教學的技術」




如果一位講師能掌握課堂的成長像一趟旅行的話,那麼「跟團走、機加酒、自由行」這三大改變,就是我從簡報教練福哥「上台的技術」到「教學的技術」這兩大課所感受到的滋味。


那些跟團走的青澀歲月


你一定跟我一樣也上過一堂滿滿8小時含金量特高的課程,那種感覺就像身邊跟著資深導遊,每到一個景點都能開啟時光寶盒,聽著故事很容易就如癡如醉,但是下次如果換成自己與朋友故地重遊,少了這位在地通好像就少了許多滋味…原因是什麼呢?

景色還是一樣美啊!但風景不是自己咀嚼過的,時間很容易把當時的精彩吹散了,第一次跟著在地通安心又精采,但倘若重遊我們還有能力把當時的精彩傳遞給身邊的新朋友嗎?
這就像我們聽了一堂滿滿干貨的課,而大師的干貨能裝進我們腦中,憑藉的就是教學的技術。離開課堂的當下雖然干貨滿載,但如果沒有機會分享給別人,隨著時間過去,滿載的干貨也就在心中漸漸發霉了,多可惜!

帶著滿滿的熱血與信心,我也在越來越多的舞台上,有了分享的機會,終於可以試著把看到的策略用上了!


嘗試機加酒的殘酷舞台


第一次跟團,第二次機加酒,是很多人探索景點常用的方法,這種相似的感覺如果用教學現場來譬喻,你可能有跟我類似的OS:「上次福哥用過的影片+小組討論法效果驚人,我也來試試看!」、「上次福哥有用過舉手搶答,大家的五十肩都好了,搶的不亦樂乎,我應該也可以用用看吧!」。

坦白說從2018年初的專業簡報力九班之後,我就在教學現場學著用小組討論與影片,但是聽眾的五十肩依舊沒好,我自己舉手都舉的快得職業傷害,學員卻還是一樣不動如山。半年前的我只能黯淡的想「因為我不姓王吧!」(謎之音:你畫錯重點了…)就連福哥已經大公開把教學法一滴不剩的擠出來PO在網誌上,駑鈍如我還是不得要領,改講義越改越挫折…

在上完這堂課後,我才知道這些看似容易的教學法,沒到課堂上是看不見福哥因應不同場景時運用的眉角。看到這裡你一定在想「拜託!這些吃飯的傢伙福哥真的會教給我嗎?」而且你一定也聽過人家說過「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但是請相信我,在「教學的技術」這堂課中,福哥就是希望「他說破、你看透、趕快拿去用」,完全不怕你來學,而我也終於找到了在講師之路快速進步的捷徑。


勇敢自由行的展翅高飛


四個月前殘酷舞台的餘悸猶存,催促我進步的是緊接著是西半部一場又一場300人到500人的大型教學演講,這時候我已經從一班、職人演講、二班重新聽了三次教學的技術,從小班討論到階梯式講堂,如何讓週六上午九點鐘開始那九十分鐘的課程,想辦法讓同為專業者的聽眾不睡著,可以帶回東西幫助病人。

老天保佑,就在二班結訓後一週,我終於在台中榮總的禮堂自由行了!從進場的第一刻,麥克風試音到巡場,我把這次的內容修改成案例、拆解了步驟、使用到位的音效與討論時間、從why me 到why important一個一個步驟行前練習到確認自己能做到,一直到最後的頒獎,真的就像控制狂一樣在旅館中不停的冥想與練習。

看著在禮堂最後方跳起來要搶答,還有在視線死角喊著「這邊這邊」的醫療同業,我心裡真的很感動。我似乎跳說了我原本的溫和的說故事風格,能夠運用教學技術來上一堂有靈魂的課了,那一刻我看見透過技術與心意合一,舞台上下的人,是可以在同一個頻道中互通有無的!


站上去的舞台自己負責


最後十點四十分那個準時在舞台上致謝的鞠躬,除了給不放棄進步的自己,也是給我心中的大魔王福哥致上最深敬意,原來舞台的魅力不是只有講師很棒,而是能夠跟同一個時空中的人都有交流、過程有心有戚戚焉的點頭、有疑惑的皺眉,還有最後開心解惑的眉開眼笑。

你可能也跟半年前的我一樣,總是偷偷觀察大師授課加偷偷練習希望自己可以有所進步,但是走過這半年的我最深的體悟是:「眼前有兩條路,一條是教練踏過的康莊大道,一條是荒煙漫漫的無人小徑;有些事情跟著教練指導,肯定到位省力!」

授課講台上的魅力與殘酷,你一定比我更了解,就讓福哥「教學的技術」陪你找到你的教學DNA吧!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兩歲半還在地上爬的孩子與他不停傻笑的媽媽,一段協力連結復健資源給偏鄉孩童的故事




兩歲半的孩子打針時會有什麼反應?尖叫大哭或是童言童語的反抗?或者掙扎扭來扭去不肯就範?每次輪值預防接種工作時,遇到這個年齡的小孩總得花三倍的時候與人力才能完成接種。

但眼前的小廷不太一樣,在我把預防針從他腿上拔出來之後,他只悶哼了兩聲,從媽媽的身上滑了下來,開始在地板上爬來爬去,嘴角掛著兩條口水。孩子這個反應讓我心中直覺不太對勁…


慢了好幾拍的母子


看著健康手冊上的接種紀錄我在心裡嘆了一口氣,這次預防針已經遲打了快半年…我往前翻看出生欄位那頁,右下角蓋著小廷藍色小腳印,同時向媽媽確認小廷是否為早產兒,她低著頭,瀏海濕濕黏在額頭上,我只看見她緊緊摟著孩子的手,上頭指甲縫黑黑的,她看著我沒有說話。

我又接著問:「媽媽,最近比較忙了嗎?這次打針比較晚來喔!我們來填個問卷好嗎?」,我拿著發展檢核量表開始發問,就當一問到發展遲緩高危險因子家族史時,媽媽抬頭了帶著奇妙的微笑沒頭沒腦的對我說:「送人養之後才知道,姊姊長大了我才知道他們一樣,這一個我沒有送人了。」

看著流口水的小廷與他笑嘻嘻的媽媽,我心裡有個底,眼前這兩位得有勞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幫忙了。


發展檢核表滿江紅


發展檢核表,是一份很簡單的量表,臺北市政府也把他設計成APP,只要下載就可以點選,非常方便,很建議照顧孩子的家長或是老師都能夠在網路上下載使用https://goo.gl/WkjeZH

發展里程碑檢核為什麼重要?它就像孩子每個階段必須完成的關鍵能力小考一樣,在孩子六歲之前共有13次的確認機會,小廷用的是第8次的篩檢單。篩檢結果驗證了我心中的不安:「眼前這個孩子疑似發展遲緩,需要轉介後續的治療與確診評估」。


連結家庭服務中心


與小廷的媽媽告知接下來會協助將資料轉介到兒童發展通報轉介中心,預防注射時間過了之後,我打了電話到家庭服務中心,向陳社工約定一起共訪的時間,一起勸說小廷與媽媽接下來的日子還沒有連上其他資源之前,優先讓孩子能到衛生所提供的兒童發展復健站先連結免費療育服務。同時經過社工的幫忙,也能夠連結其他的經濟資源,給予孩子更多的復健資源。

3歲以前的孩子就像海綿一樣,向這個世界吸取他能夠學習的養分,同時是發展遲緩兒復健的黃金期,一旦過了這個黃金期孩子的追趕就更辛苦了。


兒童發展復健站


有些縣市提供了免費的兒童發展復健資源,就是為了增加偏鄉或是交通不便鄉鎮中的孩子,能有多一點的復健機會。相較於要到大醫院路途遙遠且排診不易,社區中免費的復健站也連結了一樣是大醫院的治療師與醫師到社區服務,同時也藉由交通費補助與衛生所護理師的持續關心與個案管理,協助連結後續各階段的資源支持家長持續帶孩子來復健。

掛回桌上的電話後,我看著眼前這份滿江紅的篩檢表,未來小廷的潛能能否被開啟,我只能滿心祝福,至少在一線醫療的我,這個回合暫時接住他了。

備註:謝謝幸孕瑜伽Prema老師提供線上篩檢網站
雲端兒童成長及發展評估網站
https://growth.healthinfo.tw/
歡迎大家多加利用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原本大聲嚷嚷的插隊大媽,聽到這四個數字就冷靜下來了,為什麼?




你是否曾經遇過在大排長龍的隊伍中,對著工作人員大聲嚷嚷的大媽呢?

有時候工作崗位上總會接二連三的遇見好幾個,剛開始的我總有一點被遷怒的怨氣。有一次我遇見吳大姐之後,我對這些大聲嚷嚷突然變得越來越有抵抗力。


家裡有媽媽等著她


我在社區健康檢查看到梳著髮髻穿著深藍色襯衫的吳小姐,早上七點半她抽了張號碼牌要來抽血驗尿,她的號碼是5號非常前頭,但打從吳小姐一眼看見穿著制服的我,立刻從行動展現十足十的焦躁。她不停地靠近我問:「小姐,你們不能再快一點嗎?」、「小姐,你們動作太慢了吧!」,我心中的火氣慢慢地上升,直到我聽到接下來這句話,我才立刻冷靜下來。


「小姐,我家裡有人要照顧,能不能讓我快一點檢查。」

原來她家裡有失智的吳媽媽需要照顧,吳媽媽剛生病時才70歲,體力好的很,出門總能闖出不少禍,例如早上迷路後過了中午才到家、出門買東西忘記付錢跟店員爭執、在不同的豬肉攤買了十份生豬皮,開了火煮飯卻跑出門聊天,房子都快燒了才在鄰居驚呼下滅火。

原本低頭趕緊幫她寫檢查表的我,聽到這段話忍不住抬頭,看見她往家的方向焦躁的張望。


代班變成領銜主演


吳小姐原本外派大陸,媽媽由在台灣的大哥獨力照顧,日夜操勞的辛酸加上工作已經被警告再請假可能飯碗不保的大哥,終於哽咽的隔著越洋電話請當時想家的吳小姐,能不能先離職回台灣幫忙照顧媽媽,等到有好機會他一定支持吳小姐再回職場工作。

沒想到那次的代班一晃眼過去就是10年,吳小姐的神情黯然說著「這十年我從來沒有睡飽過,每天早上我要在大哥出門上班之前,想辦法把買菜、繳水電費這些日常瑣事辦完,一直到下午五點我大哥回家後,我才有出門倒垃圾的機會。」

「我曾經試過讓媽媽去機構啊!我們開車開了兩小時,下車一進安養院的門,我媽就跪了下來,她什麼都知道,說她要回家。」「我怎麼有辦法狠下心?我爸早死,是我媽一手拉拔我們兄妹長大的…」


重新連結照顧資源


當她說到這裡,我看著眼前這位眼角有些皺紋的大媽,徹底明白這些焦躁與緊張都其來有自。

如果她這趟沒到社區抽血檢查,我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遇見她,十年來沒辦法睡飽的精神壓力,也讓她的憂鬱量表分數比一般人高,此時趕快留下她的基本資料,先幫她連結長照管理中心的專員到府訪視,協助她連結喘息資源。同時在最後她趕著回家時,我把台灣失智症協會的「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寫在白紙上遞給她,有時候與了解失智症症狀的專業人員聊一聊天,也能獲得更多的幫助。

很多人說,政府的資源非常不好用,所以相當排斥接觸,其實近年來政甫長照資源接軌的效率提升了不少,有些縣市的照顧服務的效率不僅快,內容也相當多元。特別是很多家屬不知從2017年開始,長照2.0服務對象新增加了50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也可以使用長照服務。

內容可以包含接送服務、餐食準備、居家復健林林總總17項,都需要主要照顧者打電話到1966長照專線將你的需要告訴線上服務人員,把資源接回家。或是另一個方法是在就醫的時候,告知診間的護理師,請她協助你轉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的個管師,也能有人協助。


連上資源出門紓壓


後來過了一個月某天我騎著機車路過村子裡的美髮院望見她,她笑著跟我揮揮手。我停下車跟她閒聊,原來經過長照專員的評估與連結後,每天有2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有人到家中協助吳媽媽洗澡,吳小姐可以出門洗頭或是到復健科治療筋骨。同時經過體檢合格與連結社區的小型機構後,吳媽媽每個月還能有最少3小時或6小時一次的外宿的喘息服務,讓她完全的放鬆好好睡個覺。

她這十年來的夜不成眠,終於有了喘口氣的機會。

我想社區裡面一定還有很多不知道政策新增的家屬,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別忘了長照資源專線「1966」,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成為長照資源的熱情報馬仔喔。


夏天來了,屬於你的生命練習曲上路了嗎?


你是否有在路上不小心騎車「雷田」的經驗呢?如果這事情發生在旅程的頭幾天,你身上有大大小小五六個傷口時,你會繼續忍痛前進還是找個地方歇息再出發呢?

一個雨後的下午,我推開台東的「食冊Café書店」大門等都蘭診所的夥伴們往診後一起吃飯,窗邊坐著個染著金色短髮瘦高有著小麥膚色的年輕小妹,在型男店長開口關心之前,我絲毫沒發現她身上的異狀。


書店裡的外傷包紮


就在店長關心後,我才低頭發現小妹膝蓋上有一大塊沾著血跡的紗布。同行的余醫師馬上蹲下來檢查商小妹的傷勢,原來身上大大小小有6個傷口!接著蘭蘭與余醫師用店長提供的開水以及小水桶,先濕潤紗布與傷口之間的沾黏後再拆開檢視。當紗布撕下的同時,小妹的臉皺成一團,手緊緊地抓著椅背,看來真的很痛啊!

傷口打開後,表面上已經有了粉嫩的新生皮膚,評估之下決定再以無菌棉棒加上生理食鹽水清理上面殘留的組織滲液後,再用不沾黏的敷料輕輕貼上,提醒商小妹洗澡時注意別沾濕,這傷口大概過幾天就好了。


環島為了釐清迷惘


原來這是小妹的環島旅途第三天,她從屏東旭海騎車到台東旅行,途中出了車禍,看著眼前的她,我突然想到自己11年前騎著機車環島的原因:「對於未來的迷惘。」那一年我大三暑假剛離開一段改變我護理生涯走向的加護病房實習經驗。

我照顧的是一位與我同一天生日,因環島車禍意外後腦傷昏迷的男生,11年前他的媽媽跪在病房外求醫師救救她的孩子,以及他父親那暗啞的哭聲,還有病房學姊惋惜地說「如果有戴安全帽應該不會這麼嚴重」這些片段,馬上又重現我的耳邊。

我想起當時照顧這位與我同日生,眼前命在旦夕的男孩,以及他的母親與醫師。


生命中的遺憾抱歉


看著這個男孩越來越浮腫的手腳、低迷的血壓心跳,以及三不五時的心臟電擊,每次會客時間對我來說都是一場折磨,他的媽媽已經不哭了,轉而一聲聲呼喚他的名字,每個字都像鑽子插在我的心上,他的母親用親情的召喚與死神拔河,希望能夠把孩子拉回人間。

就在第七天清晨三點急救車推進推出,醫師護理師圍在他身邊開始數不清第幾次的拉鋸戰,這次戰鬥終了,吵雜的加護病房突然安靜下來,下一秒接著的是:

心電圖成為一直線的「嗶」聲。

病床旁的白袍背影


學姊帶著我做大體護理,把他身上的大大小小的針與點滴管路拆下來,用溫毛巾把他頭髮上、臉上沾黏的血塊擦乾淨,換上一套乾淨的病人服,輕輕的把他瞪大的眼睛用手輕輕闔上。學姊對著他說:「弟弟,要把眼睛閉起來,你媽媽才會放心喔。」

此時黃醫師也走到病床旁邊,學姊用眼神暗示我們該離開了。拉上病床圍籬後,從眼角餘光我看見穿著白袍的他埋著頭趴在病床上很久很久。

生與死的距離,這麼近,那麼遠。


環島練習曲再出發


那天結束後我的實習結束,暑假來了。那一年最熱門的電影叫「練習曲」,那句經典台詞「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也就成了許多人熱血上路的動力。那個夏天我也上路了,但是帶著的不是熱血而是滿滿的迷惘:

「護理到底是什麼?如果每個病人都如此收場,這個地方有沒有我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故事重來,有沒有任何一個方法,讓男孩的母親不用心碎?或是有沒有任何一個方法,男孩肯戴上安全帽再開始他的旅程?或是有沒有一個方法,讓男孩視線不佳失控打滑的那個路口,路燈能永遠明亮?


用大愛心來做小事


我帶著疑問出發過了13天,我平安地回到起點,旅程中我路過了許多書店,聊了許多天,遇見了從德國來的傳教士,想起自己在偏鄉醫療服務隊演話劇向孩子們長輩們衛教的快樂,還有遇見了許多在社區裡熱心導護念故事的志工媽媽,他們做的事情很一般,卻是維持孩子們安全通學路與故事時間等重要的支持。

還有遇見某個巡守隊的黑皮膚大哥,他們負責檢查路燈哪裡不亮,路見不平就拿土來填平。


專業通俗溫度泥土


從帶著冰冷的加護病房裡那位母親的心碎,走到環島路上的迎接炙熱陽光與下雨後的潮濕氣味,我才理解把專業加上通俗、專業加上溫度、專業加上泥土,才能真的把你希望對方早知道的事情,一點一點的種進他的心裡。

這十年社區路,我的身邊除了各式各樣行動派的大小幫手以外,其實還需要偵探型的夥伴,就像店長一樣主動關心身旁的人,看見她的需求幫忙號召大家幫忙。

看到這裡,我想你可能也是在社區裡潛在的熱血份子,暑假就要到了,如果你還是學生,不妨也許就找個你最常出沒的場域,仔細地張開眼睛觀察那些人們的需要,你也能譜出一首屬於自己的練習曲喔。

當然如果你已經不是學生了,那不妨就跟余醫師或蘭蘭一樣,隨時準備好自己的專業,在人們需要的時候出手相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