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膝下無子老夫妻,朋友凋零了,住院了該怎麼辦?



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是您是否想過,如果有一天您或您的長輩老了,少了朋友、父母、子女的話,日子該怎麼過呢?您對護理師的印象是什麼?他/她曾經為您做了什麼讓您印象深刻呢?寫一段小故事在護師節前夕,紀念一段十年前的護病情誼。


膝下無子老鄉凋零


十年前第一次看到阿雪是在病房的門口,中午12點她端著泡麵搖搖晃晃地正要走進病房。病床上有氣無力坐起來的是她的先生老陳,這次入院是因為疼痛與喘,癌症末期的他,喘到夜不成眠幾次咳嗽快把肺咳出來加上臉色發黑,嚇得阿雪叫救護車把他送進醫院。沒有子女的他們從生病到住院僅能依靠彼此照顧。

你問那朋友鄰居呢?人家不是常說沒有子女,就要靠朋友多多幫忙嗎?

老陳當年的同袍們這幾年已陸續凋零,住的眷村裡空屋門上紛紛貼上國防部要接收的封條,收到的訃聞比喜帖還多,等到生病時要有朋友幫忙自然是難了。


癌末心掛家鄉祖墳


隨著病程進展,老臣下床的次數越來越少,偶然一次老陳吶吶的開口問我:「小姑娘,我手沒力氣了,妳能幫我寫寫信嗎?」坐在陪病椅的阿雪露出缺牙的靦腆微笑看我說:「我沒懂字,不會寫,去了郵局也行不通,得麻煩你了。」

簡單拿了紙筆,我在下了班之後,趴在床旁邊幫忙寫了信。老陳清了清喉嚨,開始說:「吾友,我來日無多近來身體越來越虛弱,清明怕是過不了,老家的墳有勞您打掃,我在台灣的靈骨塔裡的塔位號碼是XX塔8樓5號,有機會再相會。」

寫完之後,我拿給老陳,他瞇著眼看了信,鬆了眉頭用舌頭舔了封口膠,黏上了信封。

三天後,老陳在睡夢中永遠回到他的家了。

而這段往事讓後來留在護理崗位的我時常思考,真正的全人照護,當年的我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呢?或是現在的我,還有沒有哪些可以努力?


回家真的這麼難嗎


近年來照顧現場中,出現了許多自力救濟的身影,例如:單身到醫院住院化療的中年大哥、或是寧願包上尿布把隔日還要上班的孩子趕回家睡覺的老媽媽;或是越來越多像這對膝下無子或是子女住的遠,平日只能相互扶持的老夫妻。

當年老陳與阿雪在最後這一年每兩個月就進來住院,有時候是心臟不好的阿雪進來測心電圖,有時候是癌末的老陳肺炎住院,每次住院就是一陣開銷,你可能想著:「既然住院這麼辛苦,那為什麼不回家呢?」

當年老夫妻若想回家,後面隱藏的問題是租賃費用昂貴體積龐大的氧氣機、缺乏人手備餐買飯的手忙腳亂,還有阿雪不知道怎麼面對老陳半夜疼痛的哀號。所以他們在蒼白的醫院裡過了一年,辛苦攢下錢買的房子中那些香花綠樹則因為乏人照顧而枯萎了。

十年過後,現在有機會由在宅醫療與居家護理甚至是連攜服務協助這樣的家庭了。

這種支持病人與照顧者回歸社區家庭進行「在宅醫療」的概念,並非東方國家獨有,而是連西方已發展國家例如美、法、加、澳也都在推動,而且研究也發現在病人的再住院率、急診就診率、以及花費上都比住院來的低。


科技連結各種人力


想像一個畫面,在您出院前,就有熟悉資源與照顧技巧的專業人員與您討論回家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並且幫您盤點與聯絡可能運用的資源,例如病床、輪椅甚至是特殊機器的租借,而您要做的事情就是回家就好,其他的事情會有人幫你處理完成;如果需要回診,也不用大費周章的帶著行動不便的長輩回到大醫院排隊,會有各類專業人員依序到家裡看您,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安心呢?

而這一切運轉需要資訊軟體的協助來增加聯繫的效率,以及讓需要的照顧資料能傳送連貫、傳遞即時,提升照護人員的工作效率,這一切得靠你我關心與一起創造,用關心與關注讓系統的設計更符合你對照顧的需要與想像。

現在不妨就打開你的手機上網搜尋「HCOS-開放在宅照護系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