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那些你知道也有機會做到的「教學的技術」




如果一位講師能掌握課堂的成長像一趟旅行的話,那麼「跟團走、機加酒、自由行」這三大改變,就是我從簡報教練福哥「上台的技術」到「教學的技術」這兩大課所感受到的滋味。


那些跟團走的青澀歲月


你一定跟我一樣也上過一堂滿滿8小時含金量特高的課程,那種感覺就像身邊跟著資深導遊,每到一個景點都能開啟時光寶盒,聽著故事很容易就如癡如醉,但是下次如果換成自己與朋友故地重遊,少了這位在地通好像就少了許多滋味…原因是什麼呢?

景色還是一樣美啊!但風景不是自己咀嚼過的,時間很容易把當時的精彩吹散了,第一次跟著在地通安心又精采,但倘若重遊我們還有能力把當時的精彩傳遞給身邊的新朋友嗎?
這就像我們聽了一堂滿滿干貨的課,而大師的干貨能裝進我們腦中,憑藉的就是教學的技術。離開課堂的當下雖然干貨滿載,但如果沒有機會分享給別人,隨著時間過去,滿載的干貨也就在心中漸漸發霉了,多可惜!

帶著滿滿的熱血與信心,我也在越來越多的舞台上,有了分享的機會,終於可以試著把看到的策略用上了!


嘗試機加酒的殘酷舞台


第一次跟團,第二次機加酒,是很多人探索景點常用的方法,這種相似的感覺如果用教學現場來譬喻,你可能有跟我類似的OS:「上次福哥用過的影片+小組討論法效果驚人,我也來試試看!」、「上次福哥有用過舉手搶答,大家的五十肩都好了,搶的不亦樂乎,我應該也可以用用看吧!」。

坦白說從2018年初的專業簡報力九班之後,我就在教學現場學著用小組討論與影片,但是聽眾的五十肩依舊沒好,我自己舉手都舉的快得職業傷害,學員卻還是一樣不動如山。半年前的我只能黯淡的想「因為我不姓王吧!」(謎之音:你畫錯重點了…)就連福哥已經大公開把教學法一滴不剩的擠出來PO在網誌上,駑鈍如我還是不得要領,改講義越改越挫折…

在上完這堂課後,我才知道這些看似容易的教學法,沒到課堂上是看不見福哥因應不同場景時運用的眉角。看到這裡你一定在想「拜託!這些吃飯的傢伙福哥真的會教給我嗎?」而且你一定也聽過人家說過「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但是請相信我,在「教學的技術」這堂課中,福哥就是希望「他說破、你看透、趕快拿去用」,完全不怕你來學,而我也終於找到了在講師之路快速進步的捷徑。


勇敢自由行的展翅高飛


四個月前殘酷舞台的餘悸猶存,催促我進步的是緊接著是西半部一場又一場300人到500人的大型教學演講,這時候我已經從一班、職人演講、二班重新聽了三次教學的技術,從小班討論到階梯式講堂,如何讓週六上午九點鐘開始那九十分鐘的課程,想辦法讓同為專業者的聽眾不睡著,可以帶回東西幫助病人。

老天保佑,就在二班結訓後一週,我終於在台中榮總的禮堂自由行了!從進場的第一刻,麥克風試音到巡場,我把這次的內容修改成案例、拆解了步驟、使用到位的音效與討論時間、從why me 到why important一個一個步驟行前練習到確認自己能做到,一直到最後的頒獎,真的就像控制狂一樣在旅館中不停的冥想與練習。

看著在禮堂最後方跳起來要搶答,還有在視線死角喊著「這邊這邊」的醫療同業,我心裡真的很感動。我似乎跳說了我原本的溫和的說故事風格,能夠運用教學技術來上一堂有靈魂的課了,那一刻我看見透過技術與心意合一,舞台上下的人,是可以在同一個頻道中互通有無的!


站上去的舞台自己負責


最後十點四十分那個準時在舞台上致謝的鞠躬,除了給不放棄進步的自己,也是給我心中的大魔王福哥致上最深敬意,原來舞台的魅力不是只有講師很棒,而是能夠跟同一個時空中的人都有交流、過程有心有戚戚焉的點頭、有疑惑的皺眉,還有最後開心解惑的眉開眼笑。

你可能也跟半年前的我一樣,總是偷偷觀察大師授課加偷偷練習希望自己可以有所進步,但是走過這半年的我最深的體悟是:「眼前有兩條路,一條是教練踏過的康莊大道,一條是荒煙漫漫的無人小徑;有些事情跟著教練指導,肯定到位省力!」

授課講台上的魅力與殘酷,你一定比我更了解,就讓福哥「教學的技術」陪你找到你的教學DNA吧!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兩歲半還在地上爬的孩子與他不停傻笑的媽媽,一段協力連結復健資源給偏鄉孩童的故事




兩歲半的孩子打針時會有什麼反應?尖叫大哭或是童言童語的反抗?或者掙扎扭來扭去不肯就範?每次輪值預防接種工作時,遇到這個年齡的小孩總得花三倍的時候與人力才能完成接種。

但眼前的小廷不太一樣,在我把預防針從他腿上拔出來之後,他只悶哼了兩聲,從媽媽的身上滑了下來,開始在地板上爬來爬去,嘴角掛著兩條口水。孩子這個反應讓我心中直覺不太對勁…


慢了好幾拍的母子


看著健康手冊上的接種紀錄我在心裡嘆了一口氣,這次預防針已經遲打了快半年…我往前翻看出生欄位那頁,右下角蓋著小廷藍色小腳印,同時向媽媽確認小廷是否為早產兒,她低著頭,瀏海濕濕黏在額頭上,我只看見她緊緊摟著孩子的手,上頭指甲縫黑黑的,她看著我沒有說話。

我又接著問:「媽媽,最近比較忙了嗎?這次打針比較晚來喔!我們來填個問卷好嗎?」,我拿著發展檢核量表開始發問,就當一問到發展遲緩高危險因子家族史時,媽媽抬頭了帶著奇妙的微笑沒頭沒腦的對我說:「送人養之後才知道,姊姊長大了我才知道他們一樣,這一個我沒有送人了。」

看著流口水的小廷與他笑嘻嘻的媽媽,我心裡有個底,眼前這兩位得有勞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幫忙了。


發展檢核表滿江紅


發展檢核表,是一份很簡單的量表,臺北市政府也把他設計成APP,只要下載就可以點選,非常方便,很建議照顧孩子的家長或是老師都能夠在網路上下載使用https://goo.gl/WkjeZH

發展里程碑檢核為什麼重要?它就像孩子每個階段必須完成的關鍵能力小考一樣,在孩子六歲之前共有13次的確認機會,小廷用的是第8次的篩檢單。篩檢結果驗證了我心中的不安:「眼前這個孩子疑似發展遲緩,需要轉介後續的治療與確診評估」。


連結家庭服務中心


與小廷的媽媽告知接下來會協助將資料轉介到兒童發展通報轉介中心,預防注射時間過了之後,我打了電話到家庭服務中心,向陳社工約定一起共訪的時間,一起勸說小廷與媽媽接下來的日子還沒有連上其他資源之前,優先讓孩子能到衛生所提供的兒童發展復健站先連結免費療育服務。同時經過社工的幫忙,也能夠連結其他的經濟資源,給予孩子更多的復健資源。

3歲以前的孩子就像海綿一樣,向這個世界吸取他能夠學習的養分,同時是發展遲緩兒復健的黃金期,一旦過了這個黃金期孩子的追趕就更辛苦了。


兒童發展復健站


有些縣市提供了免費的兒童發展復健資源,就是為了增加偏鄉或是交通不便鄉鎮中的孩子,能有多一點的復健機會。相較於要到大醫院路途遙遠且排診不易,社區中免費的復健站也連結了一樣是大醫院的治療師與醫師到社區服務,同時也藉由交通費補助與衛生所護理師的持續關心與個案管理,協助連結後續各階段的資源支持家長持續帶孩子來復健。

掛回桌上的電話後,我看著眼前這份滿江紅的篩檢表,未來小廷的潛能能否被開啟,我只能滿心祝福,至少在一線醫療的我,這個回合暫時接住他了。

備註:謝謝幸孕瑜伽Prema老師提供線上篩檢網站
雲端兒童成長及發展評估網站
https://growth.healthinfo.tw/
歡迎大家多加利用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原本大聲嚷嚷的插隊大媽,聽到這四個數字就冷靜下來了,為什麼?




你是否曾經遇過在大排長龍的隊伍中,對著工作人員大聲嚷嚷的大媽呢?

有時候工作崗位上總會接二連三的遇見好幾個,剛開始的我總有一點被遷怒的怨氣。有一次我遇見吳大姐之後,我對這些大聲嚷嚷突然變得越來越有抵抗力。


家裡有媽媽等著她


我在社區健康檢查看到梳著髮髻穿著深藍色襯衫的吳小姐,早上七點半她抽了張號碼牌要來抽血驗尿,她的號碼是5號非常前頭,但打從吳小姐一眼看見穿著制服的我,立刻從行動展現十足十的焦躁。她不停地靠近我問:「小姐,你們不能再快一點嗎?」、「小姐,你們動作太慢了吧!」,我心中的火氣慢慢地上升,直到我聽到接下來這句話,我才立刻冷靜下來。


「小姐,我家裡有人要照顧,能不能讓我快一點檢查。」

原來她家裡有失智的吳媽媽需要照顧,吳媽媽剛生病時才70歲,體力好的很,出門總能闖出不少禍,例如早上迷路後過了中午才到家、出門買東西忘記付錢跟店員爭執、在不同的豬肉攤買了十份生豬皮,開了火煮飯卻跑出門聊天,房子都快燒了才在鄰居驚呼下滅火。

原本低頭趕緊幫她寫檢查表的我,聽到這段話忍不住抬頭,看見她往家的方向焦躁的張望。


代班變成領銜主演


吳小姐原本外派大陸,媽媽由在台灣的大哥獨力照顧,日夜操勞的辛酸加上工作已經被警告再請假可能飯碗不保的大哥,終於哽咽的隔著越洋電話請當時想家的吳小姐,能不能先離職回台灣幫忙照顧媽媽,等到有好機會他一定支持吳小姐再回職場工作。

沒想到那次的代班一晃眼過去就是10年,吳小姐的神情黯然說著「這十年我從來沒有睡飽過,每天早上我要在大哥出門上班之前,想辦法把買菜、繳水電費這些日常瑣事辦完,一直到下午五點我大哥回家後,我才有出門倒垃圾的機會。」

「我曾經試過讓媽媽去機構啊!我們開車開了兩小時,下車一進安養院的門,我媽就跪了下來,她什麼都知道,說她要回家。」「我怎麼有辦法狠下心?我爸早死,是我媽一手拉拔我們兄妹長大的…」


重新連結照顧資源


當她說到這裡,我看著眼前這位眼角有些皺紋的大媽,徹底明白這些焦躁與緊張都其來有自。

如果她這趟沒到社區抽血檢查,我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遇見她,十年來沒辦法睡飽的精神壓力,也讓她的憂鬱量表分數比一般人高,此時趕快留下她的基本資料,先幫她連結長照管理中心的專員到府訪視,協助她連結喘息資源。同時在最後她趕著回家時,我把台灣失智症協會的「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寫在白紙上遞給她,有時候與了解失智症症狀的專業人員聊一聊天,也能獲得更多的幫助。

很多人說,政府的資源非常不好用,所以相當排斥接觸,其實近年來政甫長照資源接軌的效率提升了不少,有些縣市的照顧服務的效率不僅快,內容也相當多元。特別是很多家屬不知從2017年開始,長照2.0服務對象新增加了50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也可以使用長照服務。

內容可以包含接送服務、餐食準備、居家復健林林總總17項,都需要主要照顧者打電話到1966長照專線將你的需要告訴線上服務人員,把資源接回家。或是另一個方法是在就醫的時候,告知診間的護理師,請她協助你轉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的個管師,也能有人協助。


連上資源出門紓壓


後來過了一個月某天我騎著機車路過村子裡的美髮院望見她,她笑著跟我揮揮手。我停下車跟她閒聊,原來經過長照專員的評估與連結後,每天有2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有人到家中協助吳媽媽洗澡,吳小姐可以出門洗頭或是到復健科治療筋骨。同時經過體檢合格與連結社區的小型機構後,吳媽媽每個月還能有最少3小時或6小時一次的外宿的喘息服務,讓她完全的放鬆好好睡個覺。

她這十年來的夜不成眠,終於有了喘口氣的機會。

我想社區裡面一定還有很多不知道政策新增的家屬,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別忘了長照資源專線「1966」,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成為長照資源的熱情報馬仔喔。


夏天來了,屬於你的生命練習曲上路了嗎?


你是否有在路上不小心騎車「雷田」的經驗呢?如果這事情發生在旅程的頭幾天,你身上有大大小小五六個傷口時,你會繼續忍痛前進還是找個地方歇息再出發呢?

一個雨後的下午,我推開台東的「食冊Café書店」大門等都蘭診所的夥伴們往診後一起吃飯,窗邊坐著個染著金色短髮瘦高有著小麥膚色的年輕小妹,在型男店長開口關心之前,我絲毫沒發現她身上的異狀。


書店裡的外傷包紮


就在店長關心後,我才低頭發現小妹膝蓋上有一大塊沾著血跡的紗布。同行的余醫師馬上蹲下來檢查商小妹的傷勢,原來身上大大小小有6個傷口!接著蘭蘭與余醫師用店長提供的開水以及小水桶,先濕潤紗布與傷口之間的沾黏後再拆開檢視。當紗布撕下的同時,小妹的臉皺成一團,手緊緊地抓著椅背,看來真的很痛啊!

傷口打開後,表面上已經有了粉嫩的新生皮膚,評估之下決定再以無菌棉棒加上生理食鹽水清理上面殘留的組織滲液後,再用不沾黏的敷料輕輕貼上,提醒商小妹洗澡時注意別沾濕,這傷口大概過幾天就好了。


環島為了釐清迷惘


原來這是小妹的環島旅途第三天,她從屏東旭海騎車到台東旅行,途中出了車禍,看著眼前的她,我突然想到自己11年前騎著機車環島的原因:「對於未來的迷惘。」那一年我大三暑假剛離開一段改變我護理生涯走向的加護病房實習經驗。

我照顧的是一位與我同一天生日,因環島車禍意外後腦傷昏迷的男生,11年前他的媽媽跪在病房外求醫師救救她的孩子,以及他父親那暗啞的哭聲,還有病房學姊惋惜地說「如果有戴安全帽應該不會這麼嚴重」這些片段,馬上又重現我的耳邊。

我想起當時照顧這位與我同日生,眼前命在旦夕的男孩,以及他的母親與醫師。


生命中的遺憾抱歉


看著這個男孩越來越浮腫的手腳、低迷的血壓心跳,以及三不五時的心臟電擊,每次會客時間對我來說都是一場折磨,他的媽媽已經不哭了,轉而一聲聲呼喚他的名字,每個字都像鑽子插在我的心上,他的母親用親情的召喚與死神拔河,希望能夠把孩子拉回人間。

就在第七天清晨三點急救車推進推出,醫師護理師圍在他身邊開始數不清第幾次的拉鋸戰,這次戰鬥終了,吵雜的加護病房突然安靜下來,下一秒接著的是:

心電圖成為一直線的「嗶」聲。

病床旁的白袍背影


學姊帶著我做大體護理,把他身上的大大小小的針與點滴管路拆下來,用溫毛巾把他頭髮上、臉上沾黏的血塊擦乾淨,換上一套乾淨的病人服,輕輕的把他瞪大的眼睛用手輕輕闔上。學姊對著他說:「弟弟,要把眼睛閉起來,你媽媽才會放心喔。」

此時黃醫師也走到病床旁邊,學姊用眼神暗示我們該離開了。拉上病床圍籬後,從眼角餘光我看見穿著白袍的他埋著頭趴在病床上很久很久。

生與死的距離,這麼近,那麼遠。


環島練習曲再出發


那天結束後我的實習結束,暑假來了。那一年最熱門的電影叫「練習曲」,那句經典台詞「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也就成了許多人熱血上路的動力。那個夏天我也上路了,但是帶著的不是熱血而是滿滿的迷惘:

「護理到底是什麼?如果每個病人都如此收場,這個地方有沒有我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故事重來,有沒有任何一個方法,讓男孩的母親不用心碎?或是有沒有任何一個方法,男孩肯戴上安全帽再開始他的旅程?或是有沒有一個方法,讓男孩視線不佳失控打滑的那個路口,路燈能永遠明亮?


用大愛心來做小事


我帶著疑問出發過了13天,我平安地回到起點,旅程中我路過了許多書店,聊了許多天,遇見了從德國來的傳教士,想起自己在偏鄉醫療服務隊演話劇向孩子們長輩們衛教的快樂,還有遇見了許多在社區裡熱心導護念故事的志工媽媽,他們做的事情很一般,卻是維持孩子們安全通學路與故事時間等重要的支持。

還有遇見某個巡守隊的黑皮膚大哥,他們負責檢查路燈哪裡不亮,路見不平就拿土來填平。


專業通俗溫度泥土


從帶著冰冷的加護病房裡那位母親的心碎,走到環島路上的迎接炙熱陽光與下雨後的潮濕氣味,我才理解把專業加上通俗、專業加上溫度、專業加上泥土,才能真的把你希望對方早知道的事情,一點一點的種進他的心裡。

這十年社區路,我的身邊除了各式各樣行動派的大小幫手以外,其實還需要偵探型的夥伴,就像店長一樣主動關心身旁的人,看見她的需求幫忙號召大家幫忙。

看到這裡,我想你可能也是在社區裡潛在的熱血份子,暑假就要到了,如果你還是學生,不妨也許就找個你最常出沒的場域,仔細地張開眼睛觀察那些人們的需要,你也能譜出一首屬於自己的練習曲喔。

當然如果你已經不是學生了,那不妨就跟余醫師或蘭蘭一樣,隨時準備好自己的專業,在人們需要的時候出手相助吧!

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醫師與護理師陪你回家,讓家成為最好的病房


林小姐雙手交叉在胸前眉頭深鎖坐在診所的長椅上,這時手機鈴聲響了,她接起來以流利的英文應對著,接著掛斷電話後,她單手俐落的推開診間門。開始與醫師討論母親的病情,我對她清晰的陳述表達印象深刻,忍不住問了她的背景與專長。

原來她是一位工程師,這五年隨著母親的癌症病情惡化與復發,她無役不與。

開門後惡臭撲鼻而來


坐在沙發上的林小姐苦笑著說:「我媽都跟親戚說我是『開刀』的女兒,我媽在我背後抱怨我都知道。」接著她深吸一口氣紅了眼眶繼續接著講:「這次出院回家,我每天都打電話給她,可是她聽起來聲音不對勁,我要工作沒辦法常常請假,台東的家裡只有媽媽一個人。」

「過了三四天我越想越不對,趕快跟公司請假趕回來,還好我有回來。我一開門就傻掉了,我媽坐在尿尿與大便堆中,家裡有很多爛掉發臭的食物,她沒有力氣去上廁所,也沒有胃口吃飯…」說到這裡,林小姐終於忍不住淚如雨下。


居家安寧療護到宅訪視


醫師抽了兩張衛生紙遞給她,開口說話「從醫院傳來的病歷與你的說明聽起來,媽媽現在有很多需要幫忙的地方,對於媽媽接下來的打算,你們兄弟姊妹都討論過了嗎?」

她張著滿是血絲的眼睛看著醫師說:「我Google了好多資料,我真的看了很多,可是對於接下來要做哪些事情,我完全沒有頭緒,我不知道怎麼準備。」

「我只希望我媽媽可以舒服一點,我們都願意做,只要她開心就好。可是我問了好多單位,後來終於有人跟我說,可以到這裡找願意做在宅醫療的醫師,你會到家裡看我媽。」


遠距離照顧越來越常見


林小姐的遭遇正是許多都市遊子的側寫,年輕時為了理想與工作遠離家鄉,中年過後開始為了老邁的父母需要照顧而兩地奔波。工作時間彈性者還還能像林小姐一樣保有工作,但是有更多人面臨事業與家庭難以取捨時,遞出來的離職單上寫著的,不再只是「生涯規劃」,越來越多寫著「照顧年邁父母」。

你想過嗎?如果有一天,當我們的家人走到生命最後,我們該做什麼準備才能好好陪著她走完最後一段路?這場漫長的照護戰役中,當你力不從心搖搖欲墜時,誰能夠當你的後盾呢?


及時回應家屬需要的醫師


醫師打開行事曆,看著密密麻麻的行程表,思考了一下開了口「今天下午四點過後,我會與護理師一起到家裡拜訪你,到時候再麻煩您們家屬要在家。」

林小姐眼睛發亮的說:「今天下午就可以來嗎?我都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要過好幾天了。」
其實林小姐不知道的是,醫師擠出來的其實是診所的休息時間,身為一個居家醫療的醫師,時常要臨時出勤是很常見的,沒有休息時間也是常見的,這一切都是希望能夠讓手足無措的家屬能夠即時獲得支持與資源。


提供回家照顧全方面支援


開車到了現場之後,林奶奶的病床靠在牆邊,她非常虛弱的躺在上面,醫師開口用日語打招呼,原來因為日據時代的教育背景,台東長者的日文大多非常流利,睜開眼睛不到兩秒,她又闔上眼睛看的出來她非常疲憊。

進到病人家,醫師與護理師開始著手評估林奶奶眼前的狀況,還有照顧者的需求。他們兩人協作從四個面向幫助這個家庭:

  • 收集病人生理數據:檢查身體狀況,血壓、血氧濃度、體溫、脈搏。

  • 根據數據調整藥物:對照目前所測量到的數據由醫師調整藥物,並且抽血監測林奶奶的電解質是否平衡。

  • 指導正確照顧技巧:這個部分與家屬互動最多,可以分成下列幾個細項

  1. 從頭到腳的皮膚檢視去除壓傷危險因子,這時發現最容易出現壓傷的尾骶骨已經發紅有部分破皮了,趕緊提醒了尿布更換與定時翻身上藥。
  2. 觀察與調整照顧者翻身動作是否符合力學與安全性預防受傷,這時候也指導家屬如何使用大浴巾正確的墊在林奶奶身下,有助於省力的定時翻身與髒污時方便更換。
  3. 提醒餵食後維持坐姿30分鐘預防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以及提醒家屬癌症末期的病人進食量會下降,讓家屬寬心後,每一餐進食才能自在愉快。
  • 確認器材正常可用:對照林奶奶家中的血氧機測出來的數據是否與診所的機器一致;這時候也發現床墊的氣閥似乎壞了,請家屬跟原本的租借廠商聯絡更換新品。


轉眼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林小姐原本深鎖的眉頭終於鬆開,寬心的笑了出來。



居家醫療陪你回家


大病之後要回家這件事,對於許多家屬而言,常是充滿未知與挫折的歷程,因為每個家庭中可能都是第一次面臨疾病的威脅與剝奪,無論原本的社經地位如何,對於事情的優先順序與資源連結總是手足無措。

這時候就是專業的居家醫療診所能協助最好時刻,相信看了這段故事的你,一定也為了林小姐感到開心與放心。

生病了可以在家療養,生命末期能有人照顧,安心也放心。

如果您對居家醫療有興趣,歡迎搜尋「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網站進一步了解喔!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你的照顧值多少錢?如何創造有價值的照護–憲福育創「教出好幫手」課前作業


我曾經聽過一句話:「如果經驗有價值,那放到市場上應該要能經得起考驗」,當時這句話像一個巴掌熱辣辣的打在我的臉上。因為令人心痛的是,在台灣公費的照顧服務產業中,執業10天的新手,跟執業10年的工作人員,他們能獲得的薪水可能是一樣的。

護理師的自我修練


台灣過勞的醫療環境中,總是把新手當熟手用,老手當怪手用,在社區護理這個領域,幾乎沒有標準作業流程,更沒有教練陪著你穿過新手上路的誤區雷區,護理師被迫在單打獨鬥的環境中獨立成長,用自己的運氣、個別的知識技能,孤單的在執業道路中前進,缺乏指引、缺乏考核指標、也缺乏標準化工具持續累積自己的專業經驗。


從實務探勘創新點


那我想如果今天有機會創造新的制度時,我該往哪裡前進?這次在職場MVP這堂課,我找到解答。首先在葉偉懿老師的介紹中,我學到要持續踏實明確的彙整過去的工作內容,想辦法做出與過往不同的亮點創新。

例如供桌拜拜的經驗每個人都看過,但是葉老師就把他當作一項學問研究「從供桌上洞悉顧客喜好,促成業績成長40%」,這考驗的是紮實的顧客服務經驗、標準化的銷量管理,還有一雙永遠好奇的眼睛,從別人已經有結論的地方,找出自己的洞察。

事在人為功在追蹤


而江守智老師分享6個W與3個H中,其中對我最有幫助的是,一定要充分思考what例如為了解決差距,該做什麼事情呢?\透過充分的評估與建立目標,是重要的第一步,這也提醒我在設計教學課程時,一定要確認教學活動要具有有協助學員完成特定目標的功能。

而「標準化」教學活動與教學內容,持續練習與檢核,讓新人可以安心單飛,前輩放心「做切割」後就可以投注經歷開創新局。這樣整體產業才會有活水不斷進入,有穩定品質的服務,才能給人確定性與信任感,提升整體產業形象與待遇。

而這一切「事在人為,功在追蹤」,建立標準化追蹤,協助第一線人員安全熟練的完成工作內容,不僅降低客戶抱怨,也能夠保護人員安全,提供給從業人員安心安全的環境,應該是任何一位管理者都應該要具備的風險規避意識。

這是教出好幫手功課,給了我從標準化追蹤的視角,看見了新的社區護理發展可能。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家中兩個人罹患癌症,我辭了工作回家照顧,但是眼前越來越多難關,我該怎麼辦?


你遇過身邊的朋友或是家人,罹患癌症末期想回家嗎?這時我們該做哪些準備呢?

有天衛生所來了一位張小姐來向我索取兩張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俗稱放棄急救同意書),我直覺奇怪多問一句「為什麼你需要兩張呢?」一問一下不得了,原來是她家有兩個癌末病人,我趕緊請他坐下來,並且問他「有人可以幫忙嗎?」她淺淺的笑著說「都是我自己處理。」


無人換手睡不飽照護者心裡苦


我又問:「你的居家喘息服務有申請過嗎?至少有人可以跟你換手透透氣,通通自己來很辛苦的,你晚上有辦法睡覺嗎?」話沒說完,小姐眼眶已泛紅,唉…

原來她不知道有社區與居家安寧的照護的資源,半年前父母從醫院出院回家時預期的剩餘生命是2個月,所以她想著要在最後的日子珍惜與爸媽相處的時間,所以辭了工作專心照顧父母,三個人憑著一點點積蓄勉強湊合著過日子。但是連日的照顧睡眠不足與面對病情越來越無能為力的感覺,就快要壓垮她。


癌症末期需要多方支援


我想了一下,問了幾個問題:「你的媽媽口腔癌,目前吃東西吃的好嗎?臉上有沒有傷口呢?」張小姐眼睛亮了起來回答我:「護理師你好厲害,怎麼知道她吃不好,我很頭痛啊!我煮了好多東西她都說她不想吃東西吞不下去,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幫她,她就一直叫痛啊!」

接著她的臉上留下了兩行清淚,她說:「護理師你知道嗎?我媽媽臉上那個傷口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我已經很努力幫她墊著毛巾常幫她換洗,可是味道還是很重,整個房子都有味道,我還有爸爸要照顧,你知道有誰可以幫忙幫我們換藥嗎?」

這就問對人了,可以經由醫院的出院準備服務,或是末期緩和醫療中的居家安寧銜接服務。連結社區附近的居家護理所,或是衛生所附設的居家護理所,經過醫師診斷後,由經過受訓的醫療人員到家中協助服務。


健康識能與運用資源能力相關


張小姐的處境與需要,與近幾年才開始談論的「健康識能」概念相關。它可以分成下列三個層次功能性(functional)、互動性(interactive)、批判性(critical)。而這三個層次分別建立出不一樣的健康訊息處理能力。

「功能性健康識能」指的是要能基本讀寫健康相關的文字訊息,供日常生活需要,例如看到長照2.0訊息,隱隱約約的知道政府有這些資源;而「互動性健康識能」指的是可以由日常生活中擷取有用訊息與人互動,並且把新的資訊運用於有變化的環境中,例如知道看了長照2.0的單張,按照上面的指示打電話到衛生所詢問,並且索取安寧緩和醫療同意書。

第三階段是「批判性健康識能」,這是層次最高的健康識能,也是大家在照顧歷程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因為這個階段的能力,必須要能思辨資訊來源經過評估,有自己的結論後適切的應用,來對生活事件與處境掌握更大的控制權。

我們舉例來說,張小姐照顧了半年已經身心俱疲很難掌握父母的病情變化,她知道自己似乎需要幫忙,心中也有一些項目急需處理,但是她不知道可以找誰協助。很顯然的她還需要比較具有健康識能溝通的人與她對話,進行項目轉銜與資源連結。

確認張小姐的目標是希望有人協助她爸媽不要疼痛,可以舒服一點,於是我協助她打電話回到醫院的社區居家安寧管理小組,請她準備文件回到門診請醫師幫忙開立服務,並且在接下來的一周內會有社區居家緩和安寧的團隊進到家中幫助。


白色巨塔跑關大作戰


我向張小姐大致介紹社區居家安寧療護項目,並且立刻打了電話給個管師,得到解答:「周一或周五上午掛XXX醫師的門診評估,記得帶病歷摘要來喔!」掛斷電話後,我開始開始思考比較快的通關策略應該有幾個步驟:

先確認之前就醫在哪家醫院,以及病歷申請的方式。
有些資料可以線上電話詢問,備妥文件再出發。
如果有跨醫院就醫的狀況,可以使用健康存摺查詢資料。


照顧咖啡館喘息再出發


張小姐的眉頭終於鬆了一點,我遞上面紙,她擦了擦眼淚看著我。我遞上了照顧咖啡館的資料以及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0800-50-72-72的免費諮詢電話,開口提醒張小姐:「你還很年輕,之後還要考慮重新開始工作,我準備了這兩個地方有很多人跟你一樣有照顧的經驗,你去這裡有些人可以跟你談一談,心情會比較有支持,不會覺得這麼孤單。」

另外再遞上醫院社區護理部的值班手機電話,我提醒她:「接下來的日子,也許你的父母會有些不舒服的症狀,後面的日子會有一些突發狀況,這代表他隨時都離開,這個手機號碼你留著,醫院中有24小時護理師會接妳的電話,當你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就打過來問吧!會有人幫助你的。」

張小姐眼淚泛淚 說了一句讓我也想哭的話「跟你說話讓我覺得心裏很平靜,好像事情沒有這麼難好多了」

我想起自己在媽媽住院時,像打怪一樣,一關關的在長照、醫療、社區三道門暈頭轉向…我特別能夠理解照顧者的茫然失措與無助,後來有幸媽媽漸漸康復,我能回到工作崗位上繼續我再護理的熱情,但是我也常思考,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協助家屬走出這白色迷宮呢?迷宮中的瑣事與各種排程,如果都能有好的系統解法,多棒呢?

長輩常常莫名其妙發脾氣,足不出戶,可能是失智症嗎?



這是你家的場景嗎?原本說話犀利直接的長輩開始說話常常繞圈子,重複的事情嘮叨了好多遍。甚至原本做菜美味手腳俐落的太太,開始餐點忘了調味,廚房裡杯盤狼藉呢?
這時候你是不是常常有個念頭閃過去「怎麼搞的,好像怪怪的?」
但隨即又想「應該還好吧,是不是我想太多了…」

本文將從失智症警訊症狀、早期發現的優點、就醫建議三大面向進行說明。


早期警訊症狀要跟自己比


失智症的成因多種,同時警訊症狀會因為每個人的特質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此建議可使用「記不住」、「做不好」、「有症狀」這三個面向進行初步的評估,一切以當事人與「以前的自己」相比,別拿當事人跟別人比喔!

「記不住」:記憶差記不住或想不起日常事情
「做不好」:技能差原本擅長的卻做不好、獨力完成一件事情有困難
「有症狀」:有些行為變化已影響到工作或生活

當你發現家中親友有上述三個面向的改變時,建議你可以到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線上篩檢AD-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這個量表總共有8題,當親友有2題以上出現改變時,就是該進一步就醫的時刻了。


  1. 判斷力上的困難:例如落入圈套或騙局、財務上不好的決定、買了對受禮者不合宜的禮物。
  2. 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
  3. 重複相同問題、故事和陳述。
  4. 在學習如何使用工具、設備和小器具上有困難。例如:電視、音響、冷氣機、洗衣機、熱水爐(器)、微波爐、遙控器。
  5. 忘記正確的月份和年份。
  6. 處理複雜的財物上有困難。例如:個人或家庭的收支平衡、所得稅、繳費單。
  7. 記住約會的時間有困難。
  8. 有持續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


早期發現失智症省錢省力


你的多心可能就是早期發現家人罹患失智症的契機。

曾經有研究指出,失智症患者罹病要過了快3年(32個月)才會被發現真的生病了。然而一位失智症病患早點發現跟晚點發現,中間的差異不只是時間,還有照顧費用的差異。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曾經在2011年發表早期發現失智症可節省10萬美元(約35萬台幣)。而且早期發現失智症,妥善與醫師配合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可以延緩退步的速度,降低進到全天候安養機構照顧的花費。


就醫可到老年記憶門診


目前許多醫院開立「記憶門診」,由於名稱用詞中性病患較能接受,是可以優先選擇的門診,此外老年整合門診、老人精神醫學、神經內科、精神科也都能提供失智症藥物治療。

就醫流程與準備文件則建議按照下列三個關鍵字提醒的方向準備:

  1. :統整病患目前服用的所有藥物清單,以利醫師藥師檢視用藥劑量。
  2. :如果有三高方面疾病患者,可提供血壓紀錄與抽血報告、血糖紀錄。
  3. :妥善與病患溝通,給予病患安心溫暖的感受,雖然他的記憶力不好,但是他對身邊的人的感覺是很敏銳的,只是他表達力變差了。


失智症照護是一條長路,一旦就醫之後會有醫院的個案管理師協助您,同時也會連結類似個案的家屬彼此支持,透過支持與連結資源,讓您照顧的路上減少獨自摸索的困境,運用更有效的方式照顧家人與自己喔。


22歲年輕小妹生活拮据獨力照顧肺癌末期老爸爸,索取了缺零件的便盆椅回家後...


幾天前在衛生所大廳值班時,一位年輕妹妹戴著安全帽急急忙忙的衝進衛生所,氣喘吁吁地說「請問一下,我有預約贈送的便盆椅,請問要找誰領?」我看了放在服務台旁邊幾乎全新封膜還沒拆的便盆椅,怎麼看怎麼怪…

原來它既沒有坐墊也沒有底下能夠承接尿液的盆子…


捐贈資源湊合用省錢最重要


這是其他單位連結過來的捐贈資源,妹妹事前已同意自行在外購買其他配件,只是我心裡想,這零件構造雖然單純還是有型號上的差異,於是我多問了句「妹妹啊,你們家有盆子與同款式坐墊嗎?不然這椅子回家不能用喔?屁股坐了會受傷,你這是要帶回家給誰用呢?」

妹妹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沒關係,有人家給的就很好了,我回家再自己到拍賣網站找找看有沒有墊子。」、「這是要給我爸爸用的,他得了肺癌末期了在家裡,最近沒有力氣起床,我家是舊式的房子,廁所在外面距離很遠他走不到。」

我有種直覺,眼前的女孩與她家中的老爸爸,似乎沒有連上照護資源。於是我拿起電話循著封膜上的電話撥電話到便盆椅經銷商,問了型號與零件是否可拆售,以及附近有沒有據點可以購買。電話那頭的客服小姐告訴我據點遠在10公里外,不如匯款後直接在家等收零件比較省事。


白色巨塔中掉棒的大隊接力


我把電話交給女孩,而在她與輔具公司講電話的同時,我準備了一些癌症末期病人照護的資料。也確認了原本這位老爸爸就醫的醫院,其實也有社區居家安寧服務啊?心裡浮現了好多疑問:「為什麼我們會漏掉這個家庭?」

循著網路上給的訊息,幫忙打了電話給專線上值班的護理師,問好了掛號的流程與評估收案流程:「本人攜帶病歷摘要,先掛家醫科某某醫師的門診,之後就可以安排訪視了。」接著線上幫老爸爸掛號,提醒妹妹要準時赴約,這十分鐘內我們連上了她半年之中沒有連上的安寧緩和醫療資源。

社經地位與「健康識能」不成正比


在過勞白色的巨塔中,我們都希望為病人做多一點,許多衛生教育的訊息提供民眾後我們很少確認民眾是不是都吸收了,是不是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該往哪裡走?或是是不是知道當自己需要時可以與哪個窗口聯繫與求救。於是醫院、診所、社區聯繫的環節中總是會有掉棒的機會。而掉棒就會造成照顧資源的斷線。

眼前這位妹妹拿了這些資料,沉默了一下,有些哽咽地說:「 謝謝你,這些事情我都不知道可以問誰?」其實妹妹不是個案,你可能很難想像,現在資源不是很多了嗎?為什麼還會有這麼這麼辛苦自己單打獨鬥的人呢?



提供友善說明指引讓她完成她的需要


其實這些無助,都有機會透過簡單的四個數字解決,也就是2018年起政府推出了全台灣都打得通的「1966長照服務專線」,撥了電話之後會有專人引導你如何準備資料申請可用的資源,如果您身邊有朋友需要照顧服務,茫然無措的時候可以備妥下列四項資料撥電話進線詢問。

1.申請資源者的身分資料,包含身分證號、性別、生日。
2.申請資源者的戶籍地址、現居地址,以利服務媒合。
3.申請資源者的身心障礙證明、中低收入戶證明(此項目不一定要有)。

希望當您看到這篇文章時,如果在您身邊也有需要長照資源的朋友,請您提醒他上述簡單的「1966」資源電話,讓我們每個人都在照顧這條路上一起陪這些朋友們,跑一場不落棒的大隊接力喔!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膝下無子老夫妻,朋友凋零了,住院了該怎麼辦?



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是您是否想過,如果有一天您或您的長輩老了,少了朋友、父母、子女的話,日子該怎麼過呢?您對護理師的印象是什麼?他/她曾經為您做了什麼讓您印象深刻呢?寫一段小故事在護師節前夕,紀念一段十年前的護病情誼。


膝下無子老鄉凋零


十年前第一次看到阿雪是在病房的門口,中午12點她端著泡麵搖搖晃晃地正要走進病房。病床上有氣無力坐起來的是她的先生老陳,這次入院是因為疼痛與喘,癌症末期的他,喘到夜不成眠幾次咳嗽快把肺咳出來加上臉色發黑,嚇得阿雪叫救護車把他送進醫院。沒有子女的他們從生病到住院僅能依靠彼此照顧。

你問那朋友鄰居呢?人家不是常說沒有子女,就要靠朋友多多幫忙嗎?

老陳當年的同袍們這幾年已陸續凋零,住的眷村裡空屋門上紛紛貼上國防部要接收的封條,收到的訃聞比喜帖還多,等到生病時要有朋友幫忙自然是難了。


癌末心掛家鄉祖墳


隨著病程進展,老臣下床的次數越來越少,偶然一次老陳吶吶的開口問我:「小姑娘,我手沒力氣了,妳能幫我寫寫信嗎?」坐在陪病椅的阿雪露出缺牙的靦腆微笑看我說:「我沒懂字,不會寫,去了郵局也行不通,得麻煩你了。」

簡單拿了紙筆,我在下了班之後,趴在床旁邊幫忙寫了信。老陳清了清喉嚨,開始說:「吾友,我來日無多近來身體越來越虛弱,清明怕是過不了,老家的墳有勞您打掃,我在台灣的靈骨塔裡的塔位號碼是XX塔8樓5號,有機會再相會。」

寫完之後,我拿給老陳,他瞇著眼看了信,鬆了眉頭用舌頭舔了封口膠,黏上了信封。

三天後,老陳在睡夢中永遠回到他的家了。

而這段往事讓後來留在護理崗位的我時常思考,真正的全人照護,當年的我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呢?或是現在的我,還有沒有哪些可以努力?


回家真的這麼難嗎


近年來照顧現場中,出現了許多自力救濟的身影,例如:單身到醫院住院化療的中年大哥、或是寧願包上尿布把隔日還要上班的孩子趕回家睡覺的老媽媽;或是越來越多像這對膝下無子或是子女住的遠,平日只能相互扶持的老夫妻。

當年老陳與阿雪在最後這一年每兩個月就進來住院,有時候是心臟不好的阿雪進來測心電圖,有時候是癌末的老陳肺炎住院,每次住院就是一陣開銷,你可能想著:「既然住院這麼辛苦,那為什麼不回家呢?」

當年老夫妻若想回家,後面隱藏的問題是租賃費用昂貴體積龐大的氧氣機、缺乏人手備餐買飯的手忙腳亂,還有阿雪不知道怎麼面對老陳半夜疼痛的哀號。所以他們在蒼白的醫院裡過了一年,辛苦攢下錢買的房子中那些香花綠樹則因為乏人照顧而枯萎了。

十年過後,現在有機會由在宅醫療與居家護理甚至是連攜服務協助這樣的家庭了。

這種支持病人與照顧者回歸社區家庭進行「在宅醫療」的概念,並非東方國家獨有,而是連西方已發展國家例如美、法、加、澳也都在推動,而且研究也發現在病人的再住院率、急診就診率、以及花費上都比住院來的低。


科技連結各種人力


想像一個畫面,在您出院前,就有熟悉資源與照顧技巧的專業人員與您討論回家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並且幫您盤點與聯絡可能運用的資源,例如病床、輪椅甚至是特殊機器的租借,而您要做的事情就是回家就好,其他的事情會有人幫你處理完成;如果需要回診,也不用大費周章的帶著行動不便的長輩回到大醫院排隊,會有各類專業人員依序到家裡看您,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安心呢?

而這一切運轉需要資訊軟體的協助來增加聯繫的效率,以及讓需要的照顧資料能傳送連貫、傳遞即時,提升照護人員的工作效率,這一切得靠你我關心與一起創造,用關心與關注讓系統的設計更符合你對照顧的需要與想像。

現在不妨就打開你的手機上網搜尋「HCOS-開放在宅照護系統」吧!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35歲的考驗,從回家開始


這已經是第20次訪視陳大哥,他朝我拖著腳慢慢走過來,向提著訪視包的我招招手後轉身開門。

35歲的陳大哥不說話時,看起來很像村上春樹,有點憂鬱有點靦腆。他在多年前的一場腦血管意外中倖存,當時的他還是科技廠的主管,體重飆破100公斤,時常埋首工作錯過用餐的他常在深夜或清晨簡單的用泡麵或雞排果腹。公司健康檢查他總是得到滿張紅字。

高壓的生活搭配滿江紅的檢驗結果,有如在陳大哥身上裝了一顆隱形炸彈。


工作優先健康擺一邊


當年廠內的個管師苦口婆心的勸告他得去看看醫師,控制血壓。陳太太看著走一小段路就會喘的先生也開口了:「老公,我們的孩子還小,你要拚事業也要顧健康啊!」當時忙於工作的陳大哥總是半開玩笑的說:「唉!我這麼忙,哪天讓我住院一下也算是休息啊!」

大家無奈地笑了,除了擔心還是只能擔心。炸彈終於在公司尾牙隔天引爆了,那天早上氣溫不到7度,陳大哥倒在家中廁所口吐白沫,陳太太急忙抱著還在學走路的孩子,與先生一起搭上救護車,從此一家三口開始了復原的漫長旅途。

六個月後出院時,陳大哥剩下60公斤,原本非他不可的工作有人替代,他失業了。

中風後的他說話就像填字遊戲一樣,關鍵字總是被挖了空格,當身邊的人猜不中的次數多了,他又氣又急之下又是捶桌子又是踹門,家中氣氛真的很差。


走在鋼索上的一家三口


會接觸陳大哥是因為自殺通報,這是衛生所護理師日常工作之一,當天我點進通報系統查詢後發現這是他第三次自殺。「用藥過量、失業、家庭關係緊張、家有幼子、經濟困難」,訪視時他用紅筆在日曆紙上寫了那天早上的情節:「倒、119、忘了」當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勵他繼續寫下去時,他眼眶泛紅看了我一眼,停了很久。

寫下歪歪扭扭的「死」,紅的觸目驚心。

太太坐在旁邊,痛哭失聲。


連連看整合資源度過難關


我盤點了一家三口的資源:太太娘家在附近、小孩3歲、陳先生雖然說不出話走路有點跛但打掃還可以、住家附近有靈驗的土地公廟。

回到辦公室我心想,得開始連連看了:第一步我先連了轄區內的家庭服務中心,這裡有社工夥伴能夠協助高風險家庭開案,增加聯繫這家人的支持網,電話那頭溫暖的聲音,是我熟悉的小惠社工,我們看法一致,連結優先入學資源讓孩子進到公立幼兒園讓太太喘息與出門工作。

接著聯絡了身心障礙者家庭資源中心,媒合陳先生到職訓中心,這裡有全天課程可以上,還有生活津貼可以貼補家用,最重要的是整天都有同學陪著他,讓他沒有機會獨處尋短。


運用在地資源增加人際互動


下一步就是打給里長探聽情報,我記得土地公廟曾請人打掃,我心想著:這次就讓土地公出動當督促陳先生每天出門活動的教練吧!想不到真的滿有效的,陳先生去打掃廟裡的次數比當年去健身房還勤勞。

最後我做了簡單的圖卡寫著「我說話不方便 但是我很願意幫忙 請慢慢跟我說」、「我需要上廁所等一下回來」、「我需要便當謝謝」、「謝謝你辛苦了,我要先回家接小孩了」讓陳先生可以用簡單的圖卡跟身邊的人互動。


支持一個人回到他的家


陳先生的故事,是現在高壓工作中的小小縮影,生病除了住院期間導致的大筆開銷以外,出院之後要如何運用自己與家庭所剩的能力與資源重新回到社會更是關鍵。

社區護理跟其他護理專業最大的不同,在於十分仰賴護理師資源盤點與跨單位資源連結的能力,協助在社區中連結適合個案的活動與場域,支持動盪的家庭一步一步回到社區。與個案接觸的契機通常從健康問題開始,但問題背後的問題,才是真正要費心之處。

我與陳先生一起畫了很多張圖卡,最後一張圖卡,我們花了3個月才寫出來。
上面寫著「老婆跟寶寶謝謝你們,我愛你們」。

陳先生自己加了2顆愛心,然後他看著我。

紅著眼眶有點不好意思的笑了。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憲福兩大煎熬課程 說出影響力 專業簡報力 心得

一次連續挑戰三大關


這陣子連續挑戰「說出影響力」、「取捨年會」、「專業簡報力」三大演講考驗,三種完全不同的統整、拆解、重組的專業課程後,過程中的過往經驗觸發後的崩潰、對專業角色的重新定義與打起精神往前邁步的過程,就像淋過一場大雨後迎接晴朗。
這是我重新撿起故事的歷程,然而憲哥說過故事要七分真實三分改編。
真實的照顧畫面我留著,至於那些碎裂的片段,則改了一些。


故事的起點


我想起我當初還是職場新鮮人時看到憲哥的「all money back me home」案例時,又菜又嫩的我就發願我的衛教一定要想辦法說到老嫗能解,而在我已經變成學姊的時候,我聽到快退休每次一上台,聽眾就睡一半的學姊說「公衛護士什麼都可以講」時,我也因為看了福哥的書知道重點不是講,而是「要說服」
除了生命能夠說服生命,我想不到還有什麼能夠往前進。
但我卡住了,卡的滿久的,那些要結合自己故事的曲折,讓我迷了路。

同學臥虎藏龍


而這次參加簡報課,我才理解為什麼福哥是業界第一教練,學生都是一時之選,能夠聚集這麼多人,除了專業,我想還因為背景多元的福哥,在很粗曠的外表,卻能細心看透你的曲折與困境以及隱晦的缺乏自信,在關鍵不著痕跡點醒你…

生命中迷路的開始


而寫到這裡我想談談我迷路的開始:
民國100年的大年初一,是我第一次自己在南港值班,傳真機傳來通報單,上面的主角是74歲的老爺爺,通報原因:「A型肝炎」,當時還是防疫護理師的我,必須在半小時內記錄他所有的飲食、工作、活動、親密的人是誰,而我只有一支電話、一組地址,一組加起來快破千的肝功能指數。
我打開google地圖,輸入地址,他住在市場附近,我記得那附近是很舊的老房子,我心裡覺得不太妙。電話接通了,成熟男子聲音卻語調稚嫩的說「我的爸拔不在家,他住在醫生叔叔那邊」
後來我打回病房,病人住健保房,他走到護理站接電話,是個更老的男性聲音。
我們講了20分鐘,我知道他在市場賣菜,以及他那27歲卻永遠依賴他擦屁股的兒子,那是他一生到此為止,最親密的人。
填完疫情調查表,最後我祝他新年快樂,掛上電話後眼淚一滴一滴流下,我突然理解我的祝福很浮濫,甚至是種傷害。


越接近生命的專業 也許只能用生命解題


從前還在疾病管制處工作的我,不是很喜歡故事,總覺得那太柔軟了,不是很適合在細菌病毒與死亡前追求效率的我。對於遇到的那些疾病與病人,我不太敢真的負壓隔離病房或是電話線上聆聽他們的故事,因為死亡迫在眉梢,我必須在短短的時間裡,想辦法知道他的所有,包含那些隱晦不談以及執著的事。
我必須理性的覺察所有愛與恨,親密與疏離,以致於我總是很理性,推敲著這些故事給我的資訊,同時也因為太理解真實的完整近乎殘忍,所以我很少談自己。
家人的生病與照顧歷程,讓我提早面對無情與無奈以及社會底層的無望,使我走上護理這條路,而從去年起,這些生命岔出的歧路卻不斷提醒我:「低著頭看只看見雜草與泥濘,但只要願意堅持一下抬起頭,就能發現沿途風景綺麗。」

持續兩個月不間斷的理由


這兩個多月演說與簡報改進的過程,大概就像這樣,資訊很多思緒很亂,隱藏的自己很多,與其說是簡報,其實比較像是「剪報」,看著那一片片的自己,從多久之前辛苦的走到這裡。
比較多的是要面對自己、拼貼自己、一步步的走向自己的堅持。
問自己在堅持什麼?為什麼堅持?
簡報教練,教的不是簡報怎麼改,而是不斷的提醒你永遠要記得聽眾是誰、你是誰、那些是你的樣子,要有自己喜歡的樣子。
喚醒你對自己的質疑,以及對自己的肯定。

落葉歸根 用眼淚灌溉自信


這段歷程,我聽了很多次王力宏的落葉歸根
就這樣一點點的自信冒出來,持續用眼淚一滴一滴的灌溉。
從小到大我最常收到的評語大意都是「勤能補拙」以及「認真」這兩類,聰明與天賦從來就跟我沾不上邊,小時候的我常常覺得,我好像真的不是很聰明。
我媽也常對我弟說「你姊姊沒有你們聰明,你們如果有他一半,不用搞不好四分之一認真就贏她了…」這樣說其實沒有不對,只是倒也造成我總是對自己的表現自我評價容易打折再打折。
但老劉與皓雲學姊救了我
老劉說「雖然當天表現要重視 但是課程最大的宗旨是要為之後的工作做出更好的呈現 而且為自己帶來幫助或好處」
皓雲學姊說「想一想這份簡報到底是想幫助誰,那些人不會在乎技巧的,他們只在乎聽了有沒有感覺。」


生命的轉化從課程結束開始


於是我開始想,奶奶與外婆留給我的,會不會從來都不僅是遺憾?
有沒有可能,我能夠改寫我與他們的曾經?有沒有可能,我能夠改變別人的生命?
如果我的專業必須立基於對生命的尊重,那我是否願意用我對自己生命的尊重來拚搏?
於是我告訴自己「那些心碎的片段,就是生命的過去,只要我願意,他就能通往未來」
這份失智症簡報,就是一份我懷念她們的剪報。
然而我知道這條路我剛開始,不會結束。
謝謝專業簡報力
謝謝說出影響力
謝謝我生命中每次取捨,讓我走到這裡。
你呢?要啟程了嗎?

預約好好告別讀後心得





民國88年我念國中時,家對面的珍珍阿姨常到到家裏找媽媽聊天,她說話總是輕聲細語,臉上帶著靦腆可愛的笑容,他家有三個活潑的孩子,當時老大國小3年級,最小的還沒念幼兒園,我還記得當時她跟媽媽聊,她說她牙齒痛,拔了幾顆牙後卻沒改善疼痛,臉上總刺刺麻麻,多處求醫無解,後來她慌張的來找媽媽,說她一邊眼睛看不見了,還流了鼻血,掛了耳鼻喉科才知道自己罹患鼻咽癌...



後來不到三年,她走了,孩子的畢業典禮她永遠缺席了



那是安寧緩和醫療尚未普及的時代,我還記得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年,常常深夜裡,救護車警笛聲劃破寂靜,從巷子另一頭奔馳而來接她入院,那三個幼子常常半夜睡眼惺忪的託給奶奶幫忙照顧,那一年她的容貌也在病後不復過往的清麗,從視力模糊開始逐漸失聰、失語。從步行進家門到臥床返家,她的生命力一直流失。

當時台南的文賢路上有家賣虱目魚麵線的小店,媽媽每次路過都會帶一份給珍珍阿姨吃,最後一次我們探望阿姨後經過,媽媽說「以前妳們珍珍阿姨最愛吃這家,現在謀法度吃了」那陣沈默中,我們已經與她道別。

在衛生所工作從事社區安寧療護宣導,最大的挑戰是「協助台下的聽眾找到心中的安寧」,這是必須面對自己與聽眾,不斷自審的課題。在每次上台前我都會想起珍珍阿姨的故事,想起疾病摧毀的不單單是病人的健康,也失落了案家孩子的童年。有沒有更好的選擇,能讓她的最後一年,有更多的時間與孩子道別,或是與孩子有更多回憶,孩子記憶中的媽媽能有不一樣的面容?



但究竟什麼是安寧呢?



為民醫師所寫的「預約。好好告別:人生最後的期末考,讓我們好好說再見」,會是一本良好的生命故事書兼工具書,邀請你想一想如何為身邊所愛遞出愛的禮物,以及給予你如何著手準備預立醫療決定的行動勇氣,全書分為四章節,32個臨床故事描述病榻前的為難與轉念的可行性、周邊每個環節的準備,如何開口,如何傾聽,如何沉默、家庭會議的召開與返家資源盤點以及關於疼痛控制的迷思與破除,非常適合想為自己以及所愛之人做重大決定前閱讀。

本書最感動我的是為民醫師與爸爸的故事,一位作者未被生命之痛擊倒,反而是因為曾經遺憾進而挺身而出宣揚「醫療決定,為愛而立」理念,這是很痛很堅強的決定,要能揭開自己是人不是神,也要面對親人倒下,與家人慌亂失落與無助的另一面,著實不易。

我最喜歡書頁上的一段話「因為事先做好了準備,我們會擁有更多時間互相說謝謝、說對不起、說愛、說再見。」

這場關於人生的期末考,我們都應該好好準備。因為真正愛會帶著我們在任何時空以不同形式再會,而非受肉身箝制。真正的禮物,協助身邊的人不受疾病限制,是將最純粹的愛與尊嚴留給他最疼惜牽掛的家人。

生命,由愛而生

醫囑,為愛而立



#預約好好告別

需求後面的需求


面帶愁容著黑背心的年輕小姐來衛生所要拿兩張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俗稱放棄急救同意書)

直覺奇怪多問一句,原來是她家兩個癌末病人,老母口腔癌,老爸肝癌,我問他有人可以幫忙嗎?他笑笑說都是他自己來,我趕緊請他坐下來。

我又問:你的居家喘息服務有申請過嗎?至少有人可以跟你換手透透氣,她說有,可是公文來了之後她不知道後續要做什麼,加上父母有妄想症狀,不好要外人來家裡服務,所以他就沒用。

我說「哇 那你很辛苦,這樣怎麼有辦法呢?」話沒說完,小姐眼眶泛紅,唉...

還是很多人不知道社區居家緩和安寧的幫助,大致聊一下,確認他的希望有人協助她爸媽不要疼痛,可以舒服一點

我提醒口腔癌後面會有吞嚥障礙與營養支持計畫與傷口照顧的需要
肝功能的變化也會讓長輩躁動或瞻妄很難照顧,她認真的聽,露出被理解的神情

還好他來了,我接到了
大致介紹社區居家安寧療護,並且打了電話給個管師,得到學姊很清楚的解答:周一或周五上午掛XXX醫師的門診評估,記得帶病歷摘要,家屬來或是本人來都可

掛斷電話,開始擬定通關策略,先確認老父老母之前就醫在哪家醫院,一個新店慈濟一個恩主公,再加一個長庚

在還沒數位身分識別的今日,申請病歷耗費時間也耗費金錢

我只能立馬跟他說你千萬不要現場申請,電話或傳真就好,不然要跑兩趟,大概6天去了了,再提供照顧咖啡館資料,跟全家總0800電話,順便再補一句,要讓自己有點空間

小姐眼淚泛淚 說了一句讓我也想哭的話


「跟你說話讓我覺得心裏很平靜,好像事情沒有這麼難好多了」


我想起自己在媽媽住院時,像打怪一樣,一關關的在長照、醫療、社區三道門暈頭轉向⋯⋯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協助家屬走出白色迷宮呢?迷宮瑣事與排程,如果都能有好的系統解法

多棒?